食品廠防霉是確保食品安全和質量的關鍵環節,凈化工程公司通過系統化的衛生死角消除術,可有效控制霉菌滋生。以下是一套專業、落地的防霉方案,結合環境控制、清潔管理和技術手段:
高風險區域定位
潮濕區域:排水溝、地漏周邊、冷凝水聚集處(如冷庫門、管道下方)。
隱蔽結構:設備底座、輸送帶縫隙、墻面與地面接縫、天花板夾層。
難清潔部位:灌裝機內部、包裝材料存儲區、老舊管道表面。
通風盲區:倉庫角落、堆貨密集區、回風口背面。
霉菌來源分析
通過環境采樣(ATP檢測、霉菌培養)確定污染源,如原材料攜帶、空氣交叉污染或設備殘留。
空氣凈化系統
HVAC升級:安裝HEPA過濾器(針對霉菌孢子),保持車間正壓(≥5Pa),防止外部污染侵入。
濕度控制:相對濕度穩定在50%以下(霉菌生長臨界值),使用除濕機或空調系統聯動控制。
氣流組織優化:采用層流或湍流設計,避免死角滯留(如側送下回風)。
表面與材料防霉處理
建材選擇:環氧樹脂自流平地坪(無縫)、304不銹鋼設備(易清潔)、防霉涂料(含納米銀離子)。
冷凝水防控:管道保溫層加裝(避免結露),冷庫門配備風幕機。
結構改造
消除縫隙:設備與地面采用圓弧角(R≥30mm),墻面陰角改為弧形。
排水系統改進:U型地漏(防反味)、排水溝坡度≥1.5%(無積水)。
清潔工藝升級
干濕分離清潔:先吸塵后濕洗(避免孢子擴散),使用過氧化氫或季銨鹽類防霉消毒劑。
自動化工具:CIP(原位清洗系統)覆蓋管道內部,電動刷洗機清理輸送帶縫隙。
動態監測與維護
物聯網傳感器:實時監測溫濕度、壓差,異常報警(如濕度>60%持續10分鐘)。
紫外線輔助:夜間使用UV-C燈照射倉庫(需確保無人環境)。
SOP強化
每日班后30分鐘“深度清潔”(拆卸可移動部件),每周一次霉菌專項檢查。
建立衛生死角圖譜,標注清潔責任人與頻次。
培訓重點
霉菌肉眼不可見時的判斷方法(如黑斑、霉味)。
糾正錯誤操作(如高壓水槍直接沖洗可能擴散孢子)。
霉菌爆發應對
隔離污染區→臭氧熏蒸(4-6小時)→表面擦拭(70%酒精)→環境復測。
驗證方法
第三方環境檢測(按GB 14881標準),霉菌孢子數≤100 CFU/m3(潔凈區)。
某乳品廠灌裝車間通過以下改造實現霉菌零檢出:
將普通地漏更換為氣封式地漏;
在包裝區增加小型除濕機(局部濕度從65%降至45%);
采用熒光標記測試驗證清潔效果,死角清潔率從72%提升至98%。
通過系統化的環境控制、結構優化和流程管理,可從根本上消除食品廠霉菌滋生條件。建議每季度進行一次全面審計,持續改進防霉體系。